資產配置小課堂 (二)
弱水三千,只取那一瓢飲。紛繁塵世,事物實乃多也。為人處事,百千方式。而物不獨取華表,事非隨波而流。蒼蒼世間,唯有適于己,方為最好。(《適于己方為最好》)
做資產組合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就要先了解自己的偏好。由于每個人的性格、社會經歷、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判斷能力等的不同,對風險與收益所持的態(tài)度必定不同,所選的理財業(yè)務也會不同。目前商業(yè)銀行按照人們的主觀風險偏好類型和程度將投資者的理財風格分為5類。
投資者風險偏好分類:
1、進取型:進取型客戶追求高收益和資產的快速增值,操作的手法往往比較大膽,對投資的損失也有很強的承受能力。一般會選擇投資股票、期貨、期權、外匯、股權等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投資工具。
2、成長型:成長型客戶追求較高的收益,操作的手法比較穩(wěn)健,愿意承擔一定的風險。通常會選擇可以長期持有的,具有較高收益的產品與投資工具。
3、平衡型:平衡型客戶既不討厭風險也不追求風險,對任何投資都很理性,會分析不同的投資市場、工具和產品,從中尋找到風險適中、收益適中的產品。一般會選擇房產、黃金、基金等產品。
4、穩(wěn)健型:穩(wěn)健型客戶已經偏向保守,相對于風險更關注于收益,喜歡既保本又有較高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
5、保守型:保守型客戶往往承受能力低,會先考慮是否能夠保本,然后再考慮收益的高低。一般會選擇國債、存款、保本型理財產品等。
對于投資者,除去主觀的風險偏好,還需要考慮一些客觀因素,比如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理論是由F·莫迪利安尼、R·布倫博格和A·安多共同創(chuàng)建,F·莫迪利安尼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指出:個人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他的消費和儲蓄行為,以實現(xiàn)生命周期內消費和儲蓄的最佳配置。
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
家庭形成期:從結婚到子女出生,收入一般以薪酬為主,支出隨著家庭成員不斷的增加而增加。雖然現(xiàn)有資產有限,但是年齡較小,可以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一方面可以積累財富,另一方面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投資習慣。
家庭成長期:從子女出生到子女學業(yè)完成,家庭成員固定,隨著收入的增加,儲蓄也在增加。然而由于子女上學,消費等費用的增加,此階段要適當控制投資風險,快速積累財富。
家庭成熟期:從子女學業(yè)完成到各自結婚成家,子女一般都有了自己的收入來源,支出隨之減少,收入的增加使得儲蓄達到巔峰。此階段是財務規(guī)劃的關鍵期,既要通過勞動收入增加儲蓄,也要運用投資工具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為退休后做保障。
家庭衰退期:從夫妻均退休到夫妻一方過世,支出結構發(fā)生轉變,醫(yī)療費用占比增加,其他費用降低。由于缺少了固定收入,大部分情況下支出大于收入,應選擇投資風險低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