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養殖的分類方式有多種依據,比如根據養殖企業的生產方式可分為自主養殖模式和委托養殖等,根據養殖企業覆蓋產業鏈環節多少可分為單一業務環節經營模式和縱向一體化經營模式等,本文主要介紹依據飼養方式的分類。
根據飼養方式,蛋雞養殖行業經營模式可分為籠養模式和平養模式。
籠養模式是目前蛋雞行業最主要的飼養模式。該飼養模式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40年代,蛋雞傳統籠養實現了自動化喂料、飲水、集蛋、清糞與環境控制等自動化、規模化、集約化目標,具有提高生產性能、節約飼料成本、提高飼料轉化率、易于管理、雞只不與糞便接觸等優點。隨著對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傳統籠養逐漸發展為可層疊式4層、6層和8層,單棟飼養量可達10萬只以上的疊層式籠養,雖然達到了更加自動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程度,但由于養殖密度較高,蛋雞的活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籠養模式分為傳統籠養、富集型籠養和大型籠養。與傳統籠養相比,富集型籠養和大型籠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蛋雞的福利,其中富集型籠具一般可飼喂8-80只蛋雞,為蛋雞提供了更大更加豐富的活動空間,使產蛋雞活動更自由,提高蛋雞骨骼強度和采食量,但是由于飼養密度降低,導致生產成本有了較大增加。國內商品代蛋雞以傳統籠養模式為主,祖代、父母代蛋種雞養殖企業中傳統籠養模式、富集型籠養模式及大型籠養模式均有公司使用。
平養模式是指蛋雞在一個平面上活動的養殖模式。平養又可分為地面散養、網上平養等。
地面散養模式下,雞群有足夠廣闊的活動空間,能夠順應其自然生活習性,充分滿足福利養殖需求。但此模式受氣候、氣溫的影響較大,只適用于在一些氣候溫和的地區采用。當氣溫變冷時,蛋雞在自然環境下的應激較大,很難表現出良好的生產性能。同時,由于雞群的活動空間大,生活環境變得復雜,禽流感、新城疫、寄生蟲疾病等傳染性疾病的感染概率加大。
網上平養模式是當前行業中蛋雞福利養殖模式之一,該模式在歐美國家應用廣泛。該飼養模式對傳統雞舍進行了改良,網架只有一層且架空于地面,擴展了雞群活動的范圍。在該養殖模式下,雞群可自由的活動(展翅、跳躍、棲息等),有足夠的空間表現天性,雞群健康程度提高,減少了非必須用藥和免疫的頻次與種類,其免疫系統、骨肌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均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和性能發揮,符合動物福利要求。但相對來說養殖成本會有所增加。
從飼養方式的角度來看,農場福利養殖在國內外已經有多年的實踐,歐盟已于2012年開始全面禁止蛋雞的傳統籠養,現在北美國家也緊跟其后。美國已有超過200家食品公司如聯合利華、雀巢、達能等陸續承諾在2025年以后將只采購非籠養雞蛋。
“動物福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于十九世紀初的英國。1967年,英國的農民Peter Roberts創建了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動物福利原則是“五種自由(Five Freedom)":不受饑渴的自由(生理福利),生活舒適的自由(環境福利)、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衛生福利),生活無恐懼無悲傷的自由(心理福利),表達天性的自由(行為福利)。以這五種福利為出發點,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制定了嚴格的蛋雞飼養標準。他們認為,隨著科學、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動物作為有感知力的生命,也應該具有積極的生命體驗。蛋雞福利養殖的目的在于為蛋雞提供舒適的環境、完善的營養、科學的管理和嚴格的防疫,使其產蛋多、飼料轉化率高、死淘率低,可以獲得質量上乘的雞蛋,進而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福利養殖已成為歐美發達國家農場動物養殖行業的發展方向,我國也已經開展多年福利養殖的創新及嘗試,目前已有多種福利養殖模式案例,如類原生態山林草地散養模式、竹制地面舍內平養模式、高床網上散養等。以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平養模式將會取代籠養模式,成為未來蛋雞養殖模式的主流。
備注:以上均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匯總,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